《賞玩人間》一月號:空竹


  

  “空竹”是中國傳統玩具之一,也是一種歲時遊戲和民間技藝。它以竹木製成,而且中空,因而取名為“空竹”。 因為“空竹”在抖轉時會在空中發出鐘鳴聲,所以它還有“空鐘”、“扯鈴”、“抖嗡子”和“風葫蘆”等別稱。

  

“空竹”的盛行

  

  “空竹”一詞早在明朝已經出現。到了清朝,“空竹”傳入了宮廷,深受皇帝喜愛,因而大為風行。當時滿街滿巷都是兒童“抖空竹”時的嗡嗡聲,足見“空竹”的流行程度。到民國初期,“抖空竹”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遊藝活動,尤其在長江以北,更為盛行。每逢節慶廟會,男女老少皆有一鈴在手。

  

“空竹”的結構與玩法

  

  “空竹”是竹製或木製的玩具,有單輪和雙輪兩種。“空竹” 以一根竹作為中軸,兩端連接著兩個空心圓輪,輪邊開了幾道口子。當輪軸轉動時,由於空氣灌進輪中,猛烈抨擊,因而發出嗡嗡聲。

  

  “空竹”的玩法主要以“滾”和“抖”為主。在兩根一尺多長的短竿上,繫上一根繩子,再把繩子纏在“空竹”的細軸上,然後雙手持竿,一高一低的扯動著,繩子便會拖著“空竹”飛轉過來,並發出嗡嗡聲。轉輪的速度越快,聲音便越大。人們都愛聚在一起“抖空竹”,比賽誰的“空竹”抖得最響亮、花樣最多。

  

“空竹”的發展

  

  “抖空竹”近年已不再只是兒童的玩意,它更融入了民族舞蹈和音樂,成為了技藝性強、聲舞俱妙的精彩表演。此外,“抖空竹”亦被列為民族體育活動,在學校備受推廣。你可有興趣試玩這有益身心、被北京人稱為“春之聲”的活動呢?

  

參考書目:
1﹒曾永義:《鄉土的民族藝術》(臺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
2﹒殷登國:《百戲圖》(臺北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