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人間》八月號:踢毽子 |
|
踢毽子是一項於我國流行的傳統民間運動。由於它集強身和娛樂於一身,且不受季節、地點及人數的限制,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
|
踢毽子的普及 |
|
據高承《事物紀源》記載,踢毽子其實源於蹴踘。西漢劉向《別錄》:“蹴踘者,傳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可見,踢毽子的歷史可追溯至戰國以前。唐宋時,踢毽子已於我國非常盛行,且玩法頗多。到了明、清時,此項運動有更大的發展,並由城市普及至鄉村。明代劉侗在《帝京物略》一書中記載了一首童謠,其中一句就是“楊柳死,踢毽子”。 由此看來,踢毽子是明代兒童普遍的玩樂之一。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載道:“京師雜技,千態萬狀,以踢毽為最,三四人同踢,高下遠近,旋轉承接,不差銖黍。其中套數家們,凡百十種。”這充分說明了當時參與踢毽的人越來越多,而踢毽更演變成雜技表演。 |
|
毽子的構造 |
|
毽子的構造簡單,由毽鉈及毽羽兩部分組成。毽鉈為一圓形金屬底座,而毽羽則插在其上,一般採用動物翎毛造成。隨著時代的變更,製作毽子的材料亦有所不同。元代馬致遠《半夜雷轟荐福碑》雜劇中說道:“一個個拴縛著紙毽子。”可見,毽子在元朝是用紙製成的。清人李聲振在《百戰竹枝詞》中,把“毽”寫成“鍵”,這似乎強調了當時的毽子是由金屬錢幣製成的。到了現代,我們當然不會再用錢幣去製作毽子。除了紙及羽毛外,我們亦大多採用了塑料。 |
|
毽子的玩法 |
|
毽子的玩法不拘一格。其中,最易的為平踢,而最難的為打拐。毽子的基本踢法有四種:盤(用左右腳平踢)、磕(以左右兩膝平踢)、蹦(用左右兩只腳尖彈踢)、拐(以左右鞋幫外側分踢)。學會了毽子的基本踢法後,我們就可以學習花樣踢法。毽子的花樣踢法多若繁星,而這些踢法有的以技藝高難取勝,有的則以妙趣橫生誘人。 |
|
踢毽子不但有益健康,且老少咸宜,實不失為一種值得提倡的運動。 |
|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