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人間》十一月號:七巧板


  

  七巧板,亦稱為“奇巧板”,是一種流行民間的拼圖遊戲。七巧板由七片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菱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組成,合攏起來可成為一個大正方形,分開來卻可組成上千種不同動物、人物、器物、文字和幾何圖案,變幻無窮。
  
  七巧板的構思精妙,圖案多樣化,故深受人民喜愛。
  
七巧板的起源
  
  拼圖遊戲最初出現在南朝時,謝莊把全國的州郡按大小用木板縮製成圖形,稱為“方丈圖”,使“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郡殊別,合之則寓內為一”。七巧板則是由唐朝的“燕几”演變而成。“燕几”又名“骰子桌”,是 古人飲宴時所使用的桌子,一套共有六張,大小形狀各不一。在宴會時,人們會將這些桌子擺成各種圖案,以增加宴會的歡樂氣氛。
  
  宋人黃長睿撰寫《燕几圖》中曾論及其製作和種種拼合方法,“其體始備,其名益多,余嘉其善變而適於用之,易名七星而拼圖之,名曰燕几圖”,又曰:“燕几圖者,圖几之製也。几之製,縱橫離合,變態無窮,率視夫賓明多寡, 杯盤豐約,以為廣狹之用。遂創為二十體,變為四十名,謂之骰子桌,蓋其六也”。後來明嚴澂受燕几圖啟發,又創製出蝶几,將原先的正方形改變為一角形,使編排的方法更豐富多變。 直到清朝時,七巧板才出現在民間。清陸以湉《冷廬雜識》中記述:“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 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由此可知,七巧圖正是現今 的七巧板。
  
七巧板的廣泛流傳

  

  七巧板原先在文人中流行,後來因設計簡單,而且變化無窮,逐漸流傳到民間,特別受到少年和兒童的喜愛。七巧板更流傳到國外,歐美第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籍在一八零一年出現,隨後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也相繼有介紹七巧板的書籍出版。德國萊比錫某雜誌上更有一篇短評:“這是一種新的數學證明,能為歐幾里德幾何提供更清晰、且為年輕人接受的觀念。我們稱這種遊戲為‘中國謎圖'。”,可見七巧板在海外亦廣為流行。七巧板的玩法簡單,只須將七塊圖形全部用上,不許剩餘、重疊。這遊戲不但有趣、益智,更能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判斷力,啟發智慧,是一種值得發揚的益智遊戲。

  

參考書目:
1﹒蔡豐明:《遊戲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2﹒殷登國:《百戲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
3﹒趙慶傳、朱華忠:《遊戲風情》(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