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人間》十二月號:風車


  

  風車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早在南宋的繪畫中已經有風車的出現。南宋畫家李蒿的《貨郎圖》中,貨郎的帽子便插有一個小風車,可見風車在宋朝時已經成為一種作販賣用途的商品。

  

  “風車”一詞的涵義可見於明朝劉侗和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書中描繪了明末的風車:“剖秫秸二寸,錯互貼方紙,其兩端各紅綠,中孔,以細竹橫安秫秸上,迎風張而疾趨,則轉如輪,紅綠渾渾如暈,曰風車。”可見“風車”意即迎風疾趨,轉如車輪。

  

  風車的外形和結構經歷了不少轉變。明朝以前的風車結構較為簡單,秫秸柄(秫秸是指去掉穗的高樑桿)上裝有車輪,中間安上中軸即成。隨著紙質的進步,多角風車隨之出現。四角風車的製作原理是在正方紙的對角上剪開一大半,再卷成四隻角。然後在四角葉片安上軸,插在秫秸柄上便告完成。後來,風車的葉片由四角增至八角。這種八角風車在現今農村仍十分流行。

    

  在北京的傳統春節廟會中,風車更是小孩子最喜愛的玩具之一,是典型的時令風物。有些風車更裝有鼓槌和小鼓;風一吹,色彩繽紛的風葉呼呼地轉,小鼓敲擊出叮叮噹噹的聲音,聲色俱佳。

  

參考書目:
1﹒李錦璐:《民間玩具》(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0年)。
2﹒余俊雄、劉淑梅、劉淑萍:《玩具史》(遼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