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絕唱》十月號:壯志未酬身先死-光緒皇帝 |
|
愛新覺羅戴湉(光緒皇帝,1871-1908年,1874-1908年即位),是清王朝自順治以來的第九位皇帝。光緒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銳,有見國家的情況每況愈下,立志要有一番作為。然其被扼殺,含恨而終。其實,光緒並不是同治之子。1874年,同治病死,但他又有兒子,理應由近支晚輩中選立皇太子繼承皇一生皆被西太后即慈禧太后制肘,後期更淪為慈禧手中的囚徒,最終治國抱負位。然慈禧為保自己的權力,決定不給同治立嗣,而選中了醇親王奕環的兒子即慈禧妹妹的兒子光緒來繼承皇位。光緒四歲即位,當時正值國家多事之秋,近有日本的虎視眈眈,遠有列強環伺,「天朝上國」的地位及風光己不復再。加以,以慈禧為首的守舊黨只顧自身的目前利益,根本忽視世局發展,中國的國勢更是一瀉千里。 |
|
光緒十七歲親政,面對列強的入侵,血氣方剛的年輕皇帝從其統治和江山社稷的利益出發,積極主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積極向外擴張,光緒有遠見地預視到其將會帶來的威脅,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曾多次下令李鴻章作好迎戰準備。然而,李鴻章在守舊派代表慈禧的支持下,無視光緒之命,繼續採取藉列強調停的政策。結果,中國在戰事失利的情況下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與日本簽下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光緒對此甚為悲憤,更說“台灣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傷國體”。中國的出路何在,何以自強?對此,手握重權的主和派無動於衷,光緒帝空有滿腔熱誠。光緒帝有名無實,但一心想改變中國其時糜爛的情況,故唯有藉重維新派的支持。以康有維,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與光緒大力推行改革,這“百日維新”布新之餘除舊,因而與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產生了衝突。在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政變鬥爭中,光緒下錯了一步棋,就是誤信了袁世凱。結果,維新派因被袁世凱出賣而土崩瓦解,康有為及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光緒帝於是救國未成便被迫退位,最後更遭軟禁,真可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矣…… |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帶著光緒倉皇逃跑。自光緒被軟禁至此,他一直念念不忘振興中國,認為慈禧再多福多壽也不能活過一百年,由他苦心策劃的救國大計總會有出頭天,其壯志由此可見。然政治上的失意,加上百日維新後被軟禁,光緒終日鬱鬱寡歡,終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病故於瀛台涵元殿,享年三十八歲,廟號德宗,史稱光緒皇帝。 |
|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