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鄉異域》三月號:一反長幼之序的民族-景頗族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據二零零年的人口普查所示,其人口約有十三萬。景頗族分為景頗、載瓦、勒期、浪速和布拉五個支系,而這些支系各有不同的語言。景頗族甚至還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而其中大多以神話傳說為題材。

  

  長刀和筒帕是景頗族男性必備的隨身物品,他們的服飾和包頭皆以黑、白二色為主,然後在頭帕的末端配以纓穗或繡花。傳統的上衣為窄袖對襟不及腰,下身配以同色的長褲。而婦女的服飾則可分為盛裝和便裝兩種。盛裝一般是紅包頭、絨服、花統裙、織錦護腿,並佩帶大量銀飾,如在胸、背兩面各掛上銀泡、銀角和六個銀圓牌。便裝則是盛裝的簡化版,並以一、兩串骨質項掛代替身上的銀飾。而老年族人的服飾又與青年族人的服飾不同,前者以黑色為主、衣飾花紋較少,後者則以紅色為主,衣飾花紋較多而艷麗。

  

  景頗族具有自己的獨特制度和文化。一直以來,景頗族奉行貴族山官專制,所謂“山官”,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最高政治領袖,享有各項的特權。山官由貴族血統的人世襲,而且,大多只傳幼子而不傳長子。這種制度與景頗族的習俗有關。在景頗族的家庭中,幼子會承繼家業、分得較多的財產,相反,長子需另立門戶,父母亦不會與之同住。這種傳統可能與原始婚姻遺習有關。部分南方的民族,並不要求女性在婚前保守貞操,故長子未必為己所出,為了確保財產、權力不會旁落他姓,故奉行幼子繼承制。景頗族稱“幼子”為“烏瑪”,意即“掌門人”,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景頗族最隆重的節日──目瑙節。相傳古時太陽神占瓦能桑舉行大型歌舞盛會,邀請眾生參加,雀鳥們學著太陽神跳舞的情景被景頗族的祖先看到了,他們便學會了這種舞蹈,並把舞步代代相傳,是為“目瑙”舞。因此景頗族在每年的目瑙節都會跳目瑙舞,而領舞者則需戴孔雀羽帽,以作紀念。

  

  隨著交通的改善和旅遊業的興旺,少數民族的生活難免有所改變,雲南的景頗族也不例外。例如景頗族的男性已開始捨棄傳統服飾而改穿洋服,很多舊有的傳統也改變了。對景頗族而言,是好是壞仍有待商榷。

  

參考書目:
1. 趙學先,岳堅主編:《景頗族文化大觀》,(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2. 吳永章:《中國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 張原:《雲南少數民族圖庫──景頗族》,(雲南:雲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