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鄉異域》四月號:旗袍從這裏來-滿族 |
|
滿族,全稱滿洲族,他們大多生活在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滿洲)。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之為「女真」。他們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十六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
|
滿洲形成後並沒有文字,後來的文字是在征服蒙古並與之結盟後,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寫創造出來的,到清朝後期,滿族貴族逐漸漢化,很少使用滿語,民國建立後,滿族人逐漸放棄了自己的語言而通用漢語。 |
|
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雖然薩滿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數的滿族人則和漢人一樣,乃無宗教信仰人士,只有少部分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即藏傳佛教)。 |
|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馬褂,原為四側開叉,便於騎射。男子成人後要剃去周圍的頭髮,編髮辮垂於腦後。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旗袍,圍白絲巾,梳京頭和盤「盤髻」,戴三個耳環,腰間掛長手帕。 |
|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裏,享有很高的盛譽。而它卻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四十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潮流的衝擊,滿族男性旗袍已被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部分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腳踝,逐漸形成今日講究色彩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配合她們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讚賞。 |
|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