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鄉異域》月號:苗族-西南山區的歌者


  

  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苗族共有730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廣東等地,其中以貴州人數最多,約有368萬人,佔全國苗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貴州、雲南和湘西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其他地區的苗族居住區比較分散,一般以一個或幾個村落為單位,或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於居住分散,分佈面廣,經過長期演變,語言差異很大。湖南城步地區的苗族在歷史上曾使用過一種類似漢字篆體的苗文,但在清乾隆六年以後,被清廷禁用,久已失傳。上世紀初,英國傳教士柏格里在貴州威寧縣傳教時,為克服語言障礙,與當地苗族教友楊雅各、漢族教友李斯等,幫助苗人張岳漢用拉丁字母和苗族服飾花紋符號創制了一套以威寧石門坎苗族為標音的拼音文字。

  

  苗族歷史悠久,其先民九黎、三苗相繼與黃帝、堯、舜、禹同時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九黎族首領蚩尤與黃帝於涿鹿會戰大敗後,部族南渡黃河散居於江淮流域,進入原始農業階段而被稱為三苗。三苗亦稱有苗、百苗。九、三之數圴顯示其氏族部落之多,而百濮、百越苗人為主。歷代王朝不斷的征剿,迫使三苗向西南方遷徙,後又移入東南亞,再遷往歐美各國。現有國外苗族人口在200萬以上。雖然流徙外地,但苗人一直視中國為自己的根繫所在,常回鄉尋宗問祖。老人病故後要以雄雞引領亡靈跋山涉水沿著遷徙路線回歸東方,或取頭東腳西的橫葬方式,或新娘迎來時須自東方進入新郎家,或打牛祭祖時使牛頭倒向東方,在在都顯示苗民對自身宗族的濃重認同感。

      

  在經濟發展方面,西部方言區以山地農業為主,輔以狩獵;東部、中部方言區則以稻田農業為主。中部方言區還有著林業這一特有的經濟體系。

  

  苗族有不少習俗也是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如唱山歌、搶婚、龍舟節、踩花山等,而上刀梯更發展成民間雜耍的常見項目。苗族服飾有200種以上,服裝款式之多亦堪稱世界各族之冠。

  

  苗族,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佔一重要席位,以其眾多氏族的和諧團結,以其民族風俗的多樣性,在中原文明以外,發展出中華文化光輝的另一面。

  

參考書目︰
1﹒伍新福︰《苗族文化史》(成都︰四川文族出版社,2000年)。
2﹒吳仁︰《苗族文化風情》(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
3﹒李廷貴等主編︰《苗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