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藝識趣》十二月號:“詩豪”劉禹錫 |
|
甲、《賞藝識趣》序 |
|
藝術是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談到中國傳統藝術,這更是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然而,每當談到中國傳統藝術,都會令人想起詩詞歌賦之深奧,不是文人雅士也不認識。有見及此,本會幹事將於來年撰寫一系列文章介紹中國傳統藝術,希望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上作出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同學能夠對中國藝術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了解我國文化的特色與發展。惟本會幹事學識有限,如有錯誤,望各位不吝賜教,以作改善,不勝感激。 |
|
《賞藝識趣》十二月號:“詩豪”劉禹錫 |
|
中國文學之精深向來享譽東西,詩歌更是源遠流長,唐詩可謂達其頂峰,王國維云:“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謂一代之文學。”這個時候也湧現了大量優秀的詩人。在云云唐代詩人中,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詩佛”王維最為人所認識。然而,當中有一“詩豪”卻稍為人所忽略,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必不亞於前者,更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他就是中唐詩人劉禹錫。 |
|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唐代中葉的一位著名的詩人,其詩作更是享負盛名,冠絕中唐。他有詩作八百餘首,大都寫來氣勢雄邁,筆力強健,用詞精煉含蓄,因而得到白居易的讚賞,稱他為“詩豪”。他曾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
|
這位“詩豪”長於寫懷古詩,其懷古詩並不流於傷古悲今之詞,而是有知古鑑今之意,而且兼容哲理,引導讀者深思及借鑑。例如《金陵五題》組詩曲折詳至,甚得時人稱頌。此外,劉禹錫也作了大量政治詩。由於劉禹錫是當時“永貞革新”的提倡者,所以他經常在詩中以“永貞革新”為主線,評論時事、諷刺時弊,以推廣其革除前朝弊政、更新吏治的主張。《聚蚊謠》和《萋兮吟》就是當中著名的政治諷喻詩。劉禹錫的懷古詩精而不多,而且最為人讚賞。其中一首“石頭城”便是其得意之作,更被白居易譽為“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 !”。 |
|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
劉禹錫在這詩中,深刻地渲染了故國的荒涼。群山依然但石頭城已今非昔比,空空如也。江潮依舊拍打著,但面對著這座空城,也寂寞得只能黯然退下。明月依舊從秦淮江邊升起,淒清的月光透過女墻,見証著石頭城的興衰。從詩的修飾而言,劉禹錫利用了群山、潮水和明月的不變,對比出石頭城的今不如昔。他且以幾幅簡單的“圖畫”便將空城的荒涼畢現。這些都可見作者用詞時別出心裁。從懷古的角度而言,這首詩更是以古鑑今的佼恔者。石頭城為東周孫權主持修築的,當時十分繁華,但到了唐高祖時便荒廢了。劉禹錫以此興衰演變,告誡唐代統治者若要唐代繼續興旺,便應仿效孫權,選賢任能。從這一首七絕詩可見,劉禹錫可從顯淺的詩文中,抒發出他深沉的感受。 |
|
除了上述的介紹外,劉禹錫的一生可不只局限於短短詩文當中。他遷轉起落的政治生涯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作品,部分更甚具爭議性。因此,其在中國傳統藝術上的貢獻一直也十分值得後人討論的。 |
|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