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九月號


  

《巾幗》九月號:『流浪女作家』  
  
  三毛(1943-1991),本名陳平,浙江定海人,生於四川重慶,是70至80年代的著名女作家,早期作品以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散文而成名,風靡全球的華人讀者。在三毛三歲的時候,看了人生的第一本書,該書是文化名人張樂平(1910-1992)所著的《三毛流浪記》,因此她後來寫作的時候,就把筆名改做『三毛』以作紀念。幼年時期的三毛即顯現她對書本的愛好,她五歲半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已看遍所有世界名著。她初中時因被老師懷疑作弊而退學,其後一直由父母、名師指導下在家學習,她更視油畫老師顧福生為文學啟蒙老師。後來三毛更獲特許,到文化大學哲學系當旁聽生。60年代,她更先後到西班牙的馬德里文哲學院、德國西柏林歌德書院及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留學。

  『三毛的一生注定是漂泊的。從台灣到撤哈拉,到歐洲,再到中南美洲,最後回到祖國大陸。三毛一生都在遠行與流浪,遠行於他鄉,幾乎已經成為了三毛的宿命,沒有遠行,也就沒有三毛,因為不停地遠行,也才成就了這樣一位傳奇式的女子。』三毛漂泊的一生,是從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開始的,她看見一篇介紹撒哈拉沙漠的文章,便決定要走到那裡。而她的西班牙愛人荷西更為她而先走到撒哈拉找工作,於是兩人便在當地正式開始婚姻生活。三毛在那裡更以當地見聞和生活為題材,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作品,其後結集出成《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和《溫柔的夜》,內容獨特,展現真情實感與三毛背後所蘊含的愛心,使讀者感受到一個真摯、坦率、純淨、高貴的靈魂。可惜,三毛與荷西幸福的生活只維持了六年,其後荷西在一次潛水時遇意外喪生,這使三毛大受打擊,結束了十四年的流浪生活,飛返台北。
               
    回台北後,三毛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任職副教授,講授『小說創作』、『散文習作』,深受學生歡迎。在這期間,她更花大量時候回信給讀者,她在《親愛的三毛》裡為自己的序寫道:『我願在這步入夕陽殘生的階段裡,將自己再度化為一座小橋,跨越在淺淺的溪流上,但願親愛的你,接著我的真誠和擁抱』,而在這書中,她勇敢的吐靈自己的真情實感、並鼓勵她的讀者,把人性光輝的一面散發出來,使人能從她的信中如聞其聲,能夠直接感受到她的親和力。 一位著名作家為三毛作品《高原的百合花》中的序寫道:『一個知名度高的作家,免不了收到來自各地讀者的來信。三毛每天的收信量,恐怕超過任何一個台灣的作家。通常這種情況半多的文人是一概不回信的,但是三毛卻不然,她是有信必回的。』三毛就像一個光源,希望把光照到每一個角落。
       
    三毛一生熱愛電影,她在1989年更為電影《滾滾紅塵》擔任編劇,電影由明星林青霞(1954-)、秦漢(1946-)、張曼玉(1964-)合演,更在第二十七屆金馬獎獲得十二項提名。而三毛後期更為填詞人,其中由齊豫唱的『橄欖樹』廣為人熟悉,齊豫自己更形容『橄欖樹』是一種追求的感覺,不是『流浪已經結束』的感覺。
       
    於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治療期間被發現在病房內逝去,死因為自縊而亡,但這個說法一直備受爭議。無論如何,不管是誰,只要唸到三毛的名字,或是想到三毛,都會不自覺地將其流浪、遠行聯繫在一起。當我們想遠行的時候,都彷彿看見三毛穿著白色的長裙站在那裡,裙子遮掩了她的雙腳;三毛黑色的長髮迎著大漠的風沙飛揚,似快樂地跳舞;身後,是三毛『前世鄉愁』的沙漠,就這樣,她站在那裡向我們頻頻招手……
       

參考書目:
1.      三毛:《親愛的三毛》(台北:皇冠文學,中華民國八十年)
2.      蕭意:《聽三毛講遠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9年)
3.      屠芹:《流浪歌者三毛》(山東:山東畫報,1998年)
4.      三毛:《高原的百合花》(香港:皇冠出版,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