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三月號


《相遇》三月號: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是,牛郎出身貧苦,只得一頭老牛長伴左右,織女則是天帝的孫女,能織出美麗的雲錦天衣。一天,織女與眾仙女到銀河洗澡,牛郎依照老牛的吩咐,偷去織女天衣,使之無法返回天庭,只好留下來嫁與牛郎為妻。幾年後,織女誕下兒女各一,生活美滿。不料,天帝得知織女私自下凡,大為震怒,令王母娘娘率天神前往人間逮捕織女。牛郎無法追隨上天,只能與兒女望天大哭。適時,老牛垂死,便叮囑牛郎在牠死後將牛皮剝下來做成衣裳。牛郎依其囑咐,竟能登天。牛郎帶著兒女追上織女,快要趕及的時候,王母拔下頭上金簪,劃出一道滔滔天河。牛郎織女無以相聚,只好隔河悲泣。後來天帝終被感動,允其每年七夕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的原型是銀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相關記載最早見於《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據詩序所言,此乃諷刺西周權貴之作,詩中以牽牛織女星之有名無實喻周王室的昏庸無道,當中的牛郎織女僅作星宿描述,未具故事雛型。

      牛郎織女的傳說大抵於漢時成形。《古詩十九首》首次將牽牛織女塑造成相愛而不能親的男女,全詩充滿著兩地相思的離愁別緒:「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風俗通》一書更指出:「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牛郎織女隔河遙望而不可即,每逢七夕鵲橋相會,可見漢時牛女神話已略具細節,經過後來幾千年的流傳,才演變為今天家傳戶曉的天人之戀。

      有趣的是,當一般人認為牛郎織女源於古人夜觀星宿而成的美麗想像,隨著出土的史料文物越來越多,漸漸衍生出一派學說,提出牛女神話以現實原始生活為背景,反映著上古社會的婚俗文化,而非單純的想像和創作。王紅旗在〈「七夕」與炎黃兩族的融合〉一文甚至認為,牛郎織女的傳說真實記載了炎帝和黃帝交戰時,炎族男子與黃族女子苦苦相戀的故事。

      其實,無論牛女傳說的源起是甚麼,也無改當中的繾綣和浪漫。堅貞不渝的愛情總能感動人心,成為無數詩篇歌頌的題材。

參考書目:

王紅旗:〈「七夕」與炎黃兩族的融合〉,《文史雜誌》,2003年第4期 (2003年7月)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黃忠慎:《詩經選注》(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