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四月號


《對酒》四月號:唐代文人借酒抒懷

     當談到「酒」與唐代文人,大家可能即時聯想到李白(701-762),所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是出自李白的手筆。但是文學創作者,素來都是感情豐富的人,尤其在唐代文壇,借酒抒懷的文人,又豈止李白一人呢?以下就是數個文人借酒抒懷的有趣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又作王瀚,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翰家中富裕,性格豪放不羈,喜飲酒,於唐睿宗景雲元年(708-710)進士,并州長史張惠貞奇其才,舉直言極諫、超拔群類等制科,調王翰昌樂尉。開元九年(721年),張說入朝為相,召王翰為秘書正字,又擢駕部員外郎。「櫪多名馬,家有妓樂」,「發言立意,自比王侯。頤指儕類,人多嫉之。」出為汝州長史,改為仙州別駕,仍然「日聚英豪,從禽擊鼓,恣為歡賞」。後被貶為道州司馬,卒於前往道州途中。其作品《涼州詞》為古今之絕唱,以下為《涼州詞》全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其實,欣賞《涼州詞》正常的次序應為「欲飲——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琵琶——馬上催」。詩人在制裁材料為文時,故意將三樣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於詩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詩在起首時就呈現出一種光芒四射的輝煌氛圍,給讀者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感覺,為下面的抒發豪情打下了樂觀向上的基調。

     同時,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來自西域,強調了邊塞風情,此其一。另外,還應注意的是,這三樣物件均是自先秦以來國外所進,現正逢出征前夕,讓出征將士捧夜光杯而痛飲葡萄美酒,其中隱含之意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祝願他們早日擊退外敵,獲得更大的勝利。

「今朝有酒今朝醉」

     羅隱(833-909),字昭諫,餘杭人,本名橫,20歲應進士舉,十次不中,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羅隱「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為公卿所喜。咸通十一年(870年)從事湖南淮潤,但無所成。光啟三年(887年)歸江東,窮愁潦倒,55歲時成為錢鏐幕僚。累官錢塘令、鎮海軍掌書記、節度判官、鹽鐵發運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勳郎,仍狂傲不改,錢鏐不以為忤。朱全忠曾以羅隱為諫議大夫,被羅隱回絕。羅紹威後來歸附後梁,大力推薦羅隱,表薦為給事中,這時錢鏐已向朱溫稱臣,羅隱只好答應。不久去世於錢塘,享年77歲,世稱羅給事。以下為其作品《自遣》的全文: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如前文所說,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於是作《自遣》。這首詩表現了他在政治失意後的頹唐情緒,其中或多或少有一點憤世嫉俗之意。這首詩反映了舊時代知識分子一種典型的人生觀,歷來為人傳誦。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將進酒》一詩,更可謂借酒抒懷的極致,以下為《將進酒》的全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讙謔。主人為何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面世的時候大約是公元752年,他與朋友岑勳到嵩山的好友元丹丘的穎陽山居作客。三人登高宴飲,實為人生快事。李白當時正在「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便借酒興鼓動詩情,把胸中全部鬱結的塊壘,淋漓盡致的宣洩到這首千古名作之中。「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此詩中的千古名句,是李白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滿懷信心的肯定;但又欲「但願長醉不願醒」,讀來使人流淚,雖有天賜才幹,卻要逃避現實;「古來聖賢皆寂寞」,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內涵,可能也是李白的自我表白,在唐詩上我是無人能敵,卻感到無比的寂寞。

      古往今來,酒與人的情感,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遇上才華橫溢但多愁善感的唐代文人,酒不但是防止自殺的最佳良藥,更是創作偉大作品的重要元素。

參考書目:

伊賽梅 :<論唐代詩人的詩酒情結>(福建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傅璇琮: <唐代詩人叢考>(北京: 中華書局, 1980年)
陳昌渠,張志烈,邱俊鵬:<唐詩三百首註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