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一月號


《十二生肖》一月號——「牛郎織女」中的「牛媒」
  「牛郎織女」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故事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 於貫通仙凡兩界的鵲橋。然而,牛女愛情故事的另一個重要「媒人」 ——牛,卻往往為人所忽略。究竟,牛在故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十 二生肖中,為何只有「牛」能擔此重任?

牛郎最初不是人?
  根據民間傳說,「牛」的角色有二。第一,牠是令牛女二人「初遇」 的指路明燈。故事中的「牛」原是被貶凡間的金牛星,曾指引牛郎前
眾仙女沐浴之處,與織女邂逅。
  第二,牠是令二人「重逢」的紅線。金牛星在彌留之際,吩咐牛郎在 其死後,穿著用牠的牛皮製成的鞋騰雲駕霧,直達天庭與織女相會。 據一般民俗信仰,牛郎和織女分別化身為牽牛星和織女星,是牛女傳 說中的主角。然而,在先秦時代,牛郎和織女卻不是「天生一對」。 如《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 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織女星雖然每天移動七次,猶如在反 覆穿針引線,卻始終織不成布品來;牽牛星則不會駕車運載。倘從「服 箱」(拉車)的特性看來,「牽牛」是指一頭耕牛,而非一個人。也
是說,牛郎的雛形就是牛。那麼,牛郎是在何時被「人格化」的呢?

牛郎的形象流變
  張衡(78-139)《西京賦》記:「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 …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只一「立」字,足以表明漢代的「牽 牛」已是具備獨立人格的個體。及至南北朝,任昉(460-508 )《述異記》記述:「天帝憐其(織女)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 」玉帝敕許牽牛織女成婚,牛女情愫互生的故事由此出現。無獨有偶 ,宗?《荊楚歲時記》亦有記載玉帝許嫁之事,但「仙牛作媒」的情 節欠缺文獻支持,疑只是口頭文學,由人們錦上添花而成。然而,在 民俗經典中,為何銜接仙凡的媒介由牛來擔當?

牛是神聖之獸?
  《史記.天官志》云:「牽牛,為犧牲」,牛在遠古時代已被用作祭 品,說明牛在民俗信仰中,往往被視為「通天」、「通神」之聖物。 又《黃帝內經》:「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 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上古時代,九天玄女為黃帝以夔牛皮製 鼓,牛皮鼓鼓聲竟可撼動方圓三千多里的土地。由此可見,牛」在遠 古信仰中,已具備特殊的法力和神秘力量。

  總括而言,不論是「牽牛化郎」,還是「仙牛作媒」,牛郎織女的佳 話所反映的,都是傳統文化中「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夙願。倘 閣下對
電郵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 u@gmail.com),或於本會Facebook專頁(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 chinsochku)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資料:
1. 宣炳善:《牛郎織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
2. 常峻:《中國生肖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3. 鍾敬文等:《名家談牛郎織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