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七月號:紅顏聊遣窮士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道出千古士子寤寐之夢。蒲松齡(1640-1715)筆下之《聊齋誌異》亦然,故事中的女性不論人鬼,多是品格高潔之賢良淑女。經後世流傳,其中膾炙人口者,非聶小倩莫屬。
書生女鬼,共譜情緣
〈聶小倩〉的男主角甯采臣星夜趕赴考場,途中夜宿寺廟,偶遇劍客燕赤霞。夜寐之際,忽一女子前來,誘之以利慾。然則書生自認為不義則不取,凜然拒絕;女鬼自慚形穢,落魄而去。後來女鬼自述身世,哀求書生拯救自己,脫離夜叉的箝制。最終在燕赤霞的襄助下,甯采臣得滅夜叉,安葬小倩,並迎娶小倩過門作其鬼妻。小倩事老周全,持家有道,甯采臣家庭諧和,其後更連得三兒,皆入仕從官。
秀才劍臣,自傷命途
〈聶小倩〉的作者蒲松齡字劍臣,與故事中男主角甯采臣之名暗合,而「劍」的意象亦透過燕赤霞一角融入文中,故有後世者有云,〈聶小倩〉實乃蒲對命途坎坷的自傷自憐。甯采臣憑一身正氣,得滅夜叉,得娶小倩,福蔭後代;而作者仕途不順,鬱鬱不得志。自中秀才以後,蒲松齡於試場便未嘗得意,一生只任教私塾、偶職幕僚,及至七十餘高齡仙去。故有論道,甯采臣士子之形象風骨,大有可能為蒲自擬,而其奇遇造化,則因蒲生感懷一生,遂以幻想聊以安慰。
佳偶伊人,更飾文采
文學作品中對女性的描寫,自古都備受重視。自《詩經》的「窈窕淑女」、「伊人」、「碩人」以降,便有不少以描寫女性為主的名篇流傳後世。曹植(192-232)筆下的《洛神賦》至為顯赫:「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極寫洛神外貌之秀美;「瑰姿艷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又見洛神風姿綽約、儀態萬千,塑造出仙女的完美形象。後來,文學對於女性跳出單純描寫,漸漸於文學作品中擔任重要角色,形象也由單一趨向多元,其中的佼佼者見於《紅樓夢》、《金瓶梅》兩本。單以《紅樓夢》論,如雲的美女形象鮮明,而女主角薛寶釵、林黛玉就更形突出。「黛玉葬花」一段傳頌千古,蓋因短短一段,林黛玉多愁善感的靈竅已躍然紙上,為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愛戀立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之基調。〈聶小倩〉更是以女性為故事主軸,主角小倩為妖所逼,害人害命,然而其心性始終善良。得救後,事奉甯母畢恭畢敬,相父教子,使甯家興盛。得妻如此,何嘗不是一眾士子之夙願?
有關《聊齋》與女性文學形象的討論,歷來尚有諸說,恕難以盡錄。倘 閣下對此電郵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u@gmail.com),或於本會的Facebook專頁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書目: 1.任明華:《林黛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 向陽:《經典躺著讀——從〈詩經〉到〈圍城〉》,(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3.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如同學欲於網上閱讀各每月電郵的內容,可瀏覽中文學會網頁內的
「實用資料」或到以下連結:
http://www.chinsoc.hkusu.hku.hk/main/index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