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九月號


《聊齋志異》九月號:正直方能治鬼道

       《聊齋誌異》講述了不少鬼怪傳奇,其中〈鬼哭〉的故事中,作者藉諷刺當時官僚倚仗權勢欺壓百姓的現象,揭示要驅除鬼邪,重要是為人要正直公道,具警世之效。

人怕權貴鬼不怕
     故事講述清(1644-1912)初謝遷(1598-1649)起義之時,叛軍佔據了淄川城內官宦學政王七襄的府第。隨後官軍破城掃蕩叛眾,屍體填平了台階,死傷者眾。王公進城回家,得悉後便派人處理家中屍體。自此,王公往往於日間在家中見鬼,晚上床下鬼火遊蕩,牆角鬼哭連連。一天,書生王嗥迪寄住在王公家中,晚間聽見床下呼喚。王公聽見後,忙提寶劍進屋,想以自己顯赫的身份驅走鬼邪之物,可是效果不彰,鬼魂仍發出陣陣嗤笑。儘管王公用了各種超度亡靈的方法,家中依然鬼火熒熒,使王公惴惴不安。

    後來,王公家中有個僕人患上重病,連續幾天昏迷不醒。某個晚上,他忽然甦醒,王公妻子隨即送上飯食。僕人吃飽了主子贈予的飯食,便逐漸康復,王宅的鬼怪也從此絕跡。

以正直感化鬼怪
     故事雖然沒有直接指出治鬼之道,但已經透過人物的行為和故事情節,帶出對付鬼邪的唯一方法是以德服人。當淄川城陷落之際,王學政威勢顯赫,聽見他名字的人都雙腿打顫,然而鬼怪卻嘲諷他,它們似乎能預知倚仗權勢的王學政不能安度餘生。但是,當以仁德對待萬事萬物,秉持正直之心,便可以驅走一切作怪的鬼祟。同時,故事也警惕世人,為人恃強凌弱,鬼神是不會因此而懼怕,只有正直公道,鬼怪才會被感化消除,也正如蒲松齡所說的「出人面猶不可以嚇鬼,願無出鬼面以嚇人也。」

借故事諷刺官僚
     清朝建國後,清兵在鎮壓叛軍的戰事中,繼續進行屠殺和掠奪的行為,人命傷亡慘重。〈鬼哭〉正是以清兵鎮壓謝遷起義的慘狀為藍本,帶出當時的社會動蕩。〈鬼哭〉記官兵破城而入,斬盡殺絕,始有「屍骨填滿庭院,血至充門而流」的說法,又描述鬼哭連聲的驚嚇場面。這都反映出蒲松齡對無辜受難者的深切同情,而直接揭露和控訴清兵的罪行,於其時乃非常大膽的反抗行為。蒲勇於表達個人見解,可知其思想不避斧鉞。《聊齋志異》中批評揶揄世俗民情的作品,很少受儒家思想局限,題材也貼近社會脈搏,內容顯得更豐富深刻,表現形式生動活潑,更富光彩。


     有關《聊齋誌異》與諷刺時弊的討論,未能全面盡錄。倘 閣下對此電郵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u@gmail.com),或於本會的Facebook專頁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書目:
1. 于天池:《明清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2. 侯忠義:《話本與文言小說下》,(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年)。
3. 蒲松齡著;丁如明譯:《聊齋志異全譯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如同學欲於網上閱讀各每月電郵的內容,可瀏覽中文學會網頁內的


「實用資料」或到以下連結:
http://www.chinsoc.hkusu.hku.hk/main/index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