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民天》六月號


《食為民天》六月號:食用養生非奇聞——茯苓餅

       茯苓餅,乃北京的傳統名點,內含中藥,透過藥理及食理的 巧妙配合,以達治病、益壽之效。茯苓餅為我國藥膳食療的一例,也是深受現代人喜愛的北京特產。

茯苓餅與慈禧太后
     茯苓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稱可安魂養神,利小便,益壽延年。唐(618-907)宋(960-1279)時期,為求長壽而服食茯苓已蔚成風氣,後更有宋代文學家蘇東坡(1037-1101)於〈服 茯苓賦〉中記述了茯苓的功效和製作茯苓餅的方法。然而,茯苓餅的療效得以廣傳至今卻是慈禧太后(1835-1908)的緣故。相傳清朝(1644-1912)末年,慈禧太后得了心疼病,憂心忡忡而茶飯不思,有「老壽星」之稱的法海寺老方丈便向她獻上數枚圓形的茯苓餅,聲稱有養生健身之奇效。自此,慈禧經常進食茯苓餅,不僅精神好轉,據聞還達美顏養生之效。

茯苓餅與食療文化
     茯苓餅為中藥茯苓所制,食物與中藥的巧妙結合印證了「寓醫於食」之說。明代(1368-1644)醫學家李時珍(1518-1593)云:「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足見古人對飲食的重視。飲食乃維持生命、祛病延年之源,古人洞悉此理並將之融入於中醫學說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飲食養生理論和文化。我國的食療文化歷史悠久,歷代名醫對其重要性多有論述,如唐代醫師孫思邈(541-682)的《千金要方》主張「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藥治不如食治」的原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收載了多種具藥性的食材,着重利用食療的方法健脾養胃。種種皆見古人以「藥食同源」之理尋求食療養生之道。

飲食與養生之道
      中國人注重養生人所共知,除了如茯苓餅一樣以藥材入饌外,通過飲食達至養生仍大有學問,例如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故飲食養生也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只吃當令的新鮮食材,因此有「不 時不食」的說法。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健康養生的追求日益迫切。食療之道是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引導,建立於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隨著現代醫學發展,若兩者配合得宜,必能充實完善食療養生的理論,使食療養生之道走入尋常百姓家。


      有關茯苓餅與食療養生的討論,歷來尚有諸說,恕難以盡錄。 倘 閣下對此電郵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u@gmail.com),或於本會的Facebook專頁(網址:http://www.facebook.com/chinsochku)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書目:
1. 孟詵:《食療本草譯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 倉陽卿:《中國養生文化》(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錢伯文:《中國食療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如同學欲於網上閱讀各每月電郵的內容,可瀏覽中文學會網頁內的


「實用資料」或到以下連結:
http://www.chinsoc.hkusu.hku.hk/main/index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