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十月號:黃鶴一去不復返——樓閣
樓閣是中國古建築重要的一環,素有「皇家圖書館」的美譽。早期「樓」專指具居住用途的多層建築物,而「閣」多為一座建築物的上層,主要作儲藏物件之用,其後已習於統稱「樓閣」。而不少著名文學作品如《岳陽樓記》、《登樓》及《黃鶴樓》等均取材自此。
樓閣的建築特色
許慎(30-124)《說文解字》曰:「樓,重屋也。」樓閣於建築特色上為多個單座房屋疊成,以木質為主要建築材料。每層常作方形或長方形,並皆設屋簷;在外觀上或較其他古建築有更多藝術加工,如白牆紅柱的用色,以龍鳳等動物作點綴裝飾的屋脊,及多樣化的窗口設計,其中包括以木條竪向排列而成的直欞窗、橫披窗、漏窗等。
樓閣的結構形式大致分為井干式及重樓式。唐代(618-907)史學家顏師古(581-645)指出:「井干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干之形也」,意指循四角或八角重覆交搭木柱,形成井形,是謂井干式。而重樓式則由單層建築堆疊而成,靠每層重量保持穩定,這類結構形式的外觀設計因變化較多而被廣泛運用。
樓閣的功能
樓閣種類多樣,如名勝樓、塔樓、鐘鼓樓等等。
樓閣有點景的作用,故古代園林建築常設樓閣,為園景增添雅緻。同時,樓閣作為較高的多層建築物,有利遠眺風景,因此多臨水而建,也作觀景台,謂作名勝樓。例子有「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滕王樓及岳陽樓。李白(701-762)《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中「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便寫到登岳陽樓所見洞庭湖一帶的優美景色。
塔樓屬樓閣中最高的建築種類之一,如北宋時期(960-1127)建造的開元寺塔樓則高達八十四米。源於佛教徒以修築高塔紀念道行較高的僧侶,塔樓多帶有宗教色彩,並有推廣佛教文化的意義。
鐘鼓樓具實用功效,鳴鐘以報時,鳴鼓以報事。常見於殿、寺或村寨內。例如少數民族侗族修建貴州侗寨鼓樓以便傳遞訊息。不同樓閣蘊含各類功能,未能盡錄。
樓閣的文化意涵及反思
樓閣乃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標誌,每個樓閣背後或代表一個民族的精神、一位宗教領袖的生平、一件百世流芳的偉大事蹟,其設計表現出當時人民的願景、以至技術的進步及盛景的輝煌紀錄,而樓閣建成後給予文人雅士的啟發,更是中國文學界不可或缺的瑰寶,其文化價值之高實值得大家尋覓。
有關樓閣文化的討論,歷來尚有諸說,恕難以盡錄。倘 閣下對此電郵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u@gmail.com),或於本會的Facebook專頁(網址:http://www.facebook.com/chinsochku)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書目:
1. 宓風光、孫音:《中國古樓閣》(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90年)。
2. 陳澤泓、陳若子:《中國亭台樓閣》(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謝宇:《結構奇巧的樓閣建築》(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12年)。
如同學欲於網上閱讀各每月電郵的內容,可瀏覽中文學會網頁內的
「實用資料」或到以下連結:
http://www.chinsoc.hkusu.hku.hk/main/index2.htm
|